清末王茅的历史记载
始创于1879年,王茅酱酒百年嫡传,坚守祖业,百年荣获三次国际金奖,传承至今已有七代传人
        蜀盐走贵州,秦商聚茅台。川盐入黔孕育了仁怀酱香美酒的发展传奇。 贵州素不产盐,作为百味之首的食盐,全靠外省运入。其中,绝大部分从四川自流井和五通桥运入。清乾隆十年(1745年),贵州总督张广泗疏浚赤水河航道后,川盐经赤水河可运抵茅台村。作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“仁岸”的茅台村,食盐运销迅速发展,造就了茅台商贾云集,盐工川流不息的繁荣景象。商人社交需求和盐工解乏、舒经活血的需求,极大地刺激了茅台酿酒业的发展,据道光《遵义府志》载:“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,黔省称第一……,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,所费山粮,不下二万石”。咸同年间,贵州农民起义军、太平军、黄白号军在茅台几进几出,与清军团练作战,待战事平息时,茅台几十家酒房均已毁于兵燹。
        咸同之乱平息,仁怀各业百废待兴。同治八年(1869年),盐商华联辉在茅台创办“成裕烧房”,清光绪三年(公元1877年),四川总督丁宝桢(贵州织金人)为了开发利用赤水河,把贵州和云南的铜、铅、木材等运到北京,再把川盐运到贵州,奏请光绪皇帝批准,疏通赤水河道。1880年完工,改善了赤水河的交通运输,增加了货运量。
        光绪五年(1879年),仁怀县城三官楼王映奎(又名石荣霄,本姓王、报继石姓富绅)利用祖上流传下来的制曲配方(其后人将此方命名为“荣霄散”),与赤水里孙全太、茅台天和盐号老板王立夫三人各出资白银二百两,在茅台创办了“荣太和”烧房。其名称分别取自石荣霄之“荣”、孙全太之“太”、王立夫“天和号”之“和”字。烧房有窖池2口,由王映奎管财务,王立夫管销售,孙全太因常年在外经商只参与年终分红。创立之初,为提高产品品质,股东三人约定建一地宫,每年贮酒十坛,酒龄达三十年之后方准使用,由王映奎账房库管,名曰“荣霄宫”。如此经年,因烧房酒曲配方好,并坚持传统“回沙”酿造工艺,销量越来越好。1915年,仁怀划赤水、丁山等里设立了习水县,孙全太因家距离茅台较远,又忙于在家乡习水扩充势力,便提出退股。退股手续由王映奎之孙王少章办理,退给孙全太股金股息共200两银子,“荣太和烧房”更名为“荣和烧房”,因两位老板均姓王,故其产品被世人称为“王茅”。